中医科科普
夏至节气的核心特点:阳极阴生,湿暑交蒸— The Beginning of Summe

阳气峰值:太阳直射北回归线,北半球白昼最长,中医认为?"夏至一阴生",阳气由升转降,阴气开始萌发,呈现?"外热内寒"?的生理特点(体表阳气亢盛,脾胃阳气相对不足)。
湿热主导:南方多梅雨,北方高温干燥,中医称之为?"暑湿当令",湿邪易困脾,导致乏力、食欲不振、大便黏腻;暑热易伤气,出现口渴、多汗、心慌。02中医理论依据
《黄帝内经》记载:"夏三月,此谓蕃秀,天地气交,万物华实。"?
夏季对应五脏中的?"心",心主血脉、藏神明,暑热易扰心神,需特别注意养心护阳。
夏季对应五脏中的?"心",心主血脉、藏神明,暑热易扰心神,需特别注意养心护阳。
解暑不贪凉:避免长期待在空调房(室温?26-28℃为宜),出汗后及时擦干,忌冷水冲澡(易闭汗伤阳)。
养阴先生津:暑热耗气伤阴,需及时补充水分,推荐饮用荷叶绿豆汤(荷叶?10g +?绿豆?50g,清热而不寒凉)、酸梅汤(乌梅、山楂、甘草煮水,敛阴生津),忌大量饮用冰饮(损伤脾胃阳气)。04健脾化湿,通调气机
湿邪是万病之源:潮湿环境易导致脾虚湿盛,表现为舌苔厚腻、身体困重。可多食健脾利湿:
茯苓:利水渗湿,煮粥或打粉冲服(茯苓山药粥:茯苓?20g +?山药?30g +?大米?100g)。
薏苡仁:健脾止泻,炒制后煮水(脾虚者忌生用)。


护阳养神,顺应昼夜
作息遵循?"晚睡早起":夏季天黑晚,可适当晚睡(不超过?23?点),早起(6-7?点)接受阳光照射,促进阳气升发;午间小憩?15-30?分钟,养心安神
避免过度耗阳:大汗淋漓后及时补充淡盐水(防电解质紊乱),忌剧烈运动(如正午跑步、暴晒下劳作),运动以?"微汗即止"?为度。
上一篇:中医治疗失眠,有奇招!
下一篇:养心之时,别忘护肝!